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,各类体育活动正逐步恢复往日的活力,在这股复苏的浪潮中,青少年击剑运动作为一项注重礼仪、专注与技巧的体育项目,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,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们安全、快乐地重返剑道,在挥剑对决中重拾自信与团队精神,而非单纯追求竞技成绩。
“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它更是一种教育方式,能培养孩子的纪律性、尊重对手和逆境中的应变能力。”王钰说,“过去几年,疫情让许多孩子被迫中断训练,有的甚至失去了对击剑的热情,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组织比赛或提高强度,而是先帮助他们找回那份纯粹的快乐。”王钰强调,协会正联合全市多家击剑俱乐部和学校,推出一系列以“趣味回归”为主题的活动,包括开放式体验课、亲子击剑互动和基础技能挑战赛,旨在降低参与门槛,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重新熟悉剑道。
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馆内,记者看到了这一理念的实践,十多名8至12岁的孩子正身着防护服,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基础步伐练习,尽管动作略显生疏,但他们的笑声和专注的眼神透露出久违的兴奋。“我以前每周都来,后来停了一年多,差点忘了怎么握剑。”一名11岁的小学员告诉记者,“现在回来感觉特别开心,就像又见到了老朋友!”教练张先生补充说,协会的指导方针让他们更注重孩子的心理状态,“我们不再急于纠正每个细节,而是先鼓励他们动起来,享受过程。”
王钰指出,青少年击剑的复苏面临多重挑战,长期停训导致部分孩子体能下降、技术生疏,甚至产生焦虑情绪;家长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依然存在。“我们通过分时段训练、加强场馆通风和消毒等措施,确保环境安全,协会还推出了在线资源库,包括视频教程和心理辅导课程,帮助孩子在家巩固技能。”她透露,近期一项针对北京市200余名青少年击剑学员的调查显示,超过70%的孩子在回归训练后表现出更强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稳定性,这印证了击剑运动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。
除了短期活动,北京市击剑协会还着眼于长远发展,王钰介绍,协会正与教育部门合作,将击剑元素融入学校体育课程,并培训更多基层教练。“我们希望击剑不再被视为‘精英运动’,而是每个孩子都能尝试的日常活动,我们计划在郊区和新城区增设更多公益击剑点,让资源分布更均衡。”协会还推出了“击剑文化周”,通过讲座和展览向家长和公众普及击剑的历史与精神,增强社会认同感。

在竞技层面,王钰表示,协会将逐步恢复青少年赛事,但会优先采用小规模、分级别的形式,避免给孩子们带来过大压力。“快乐是持久参与的基础,如果我们现在就用成绩去衡量他们,可能会扼杀许多潜在的兴趣,等到大多数孩子重新适应后,我们再考虑引入更正式的竞赛机制。”她举例说,近期一场区级友谊赛中,组织方特意取消了排名环节,改为颁发“进步奖”和“团队合作奖”,收到了积极反馈。
专家认为,这种以“快乐为先”的模式值得推广,北京体育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指出,青少年体育在后疫情时代应更注重心理调适,“王钰副秘书长的做法契合了儿童发展规律,通过非竞争性活动重建孩子的归属感,这有助于降低运动流失率,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。”
随着暑期临近,北京市击剑协会的系列活动将迎来高潮,王钰期待,更多孩子能通过击剑收获友谊与成长。“当看到他们摘下口罩、自由挥剑时眼中的光芒,我就知道,我们找回了击剑的本质——那不是输赢,而是每一个瞬间的享受与坚持。”

在剑道的铮鸣声中,孩子们正重新书写他们的运动故事,正如王钰所言:“快乐的回归,比任何奖牌都更有价值,我们不仅要培养未来的冠军,更要守护每一份对击剑的热爱。”

    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