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北京国家击剑训练中心,空气里弥漫着紧张与期待,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男子花剑个人赛决赛正进入白热化,剑道上,一位身形清瘦、眼神却异常锐利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,他,是来自江苏的13岁小将姜鑫瑞。

比分牌显示14:14——赛点,全场寂静,只能听到鞋底与剑道摩擦的细响,对手率先发起猛攻,连续几个假动作试图扰乱节奏,姜鑫瑞沉稳后撤,在对手刺出决定性一剑的瞬间,一个精准的格挡反击。“嘀——”裁判器亮起代表得分绿灯,15:14!场馆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,姜鑫瑞缓缓摘下面罩,汗水顺着稚嫩却坚毅的脸颊滑落,那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超越年龄的沉着与自信。

“每一次站上剑道,我都感觉自己在蜕变。”赛后接受采访时,这位新科冠军如是说,很难想象,这个在赛场上气场全开的少年,三年前第一次握剑时,连基本姿势都保持不稳。“刚开始练击剑时,我特别容易紧张,总是担心失误,害怕让教练和父母失望。”

转变发生在一次次实战历练中,去年全国少年赛的失利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,在八强赛中,姜鑫瑞因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而痛失好局,那天晚上,他在训练日记上写道:“剑道上,最终只能依靠自己。”

这句话从此成为他的座右铭,随后的训练中,他主动加大强度,每天额外进行一小时的专项技术练习,更为重要的是,他开始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培养独立决策能力,不再依赖场边教练的即时指导。“击剑比赛节奏太快,从判断到行动只有零点几秒,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思考和执行。”姜鑫瑞解释道。

他的教练李文博见证了弟子的蜕变:“姜鑫瑞最可贵的是他逐渐建立起的比赛心态,从依赖到独立,从犹豫到果断,这种成长比任何奖牌都珍贵。”李教练特别提到,如今在比赛中,即使处于落后局面,姜鑫瑞也能保持冷静,自主调整战术,这种能力在许多成年选手身上都难得一见。

自信,并非与生俱来,而是在一次次挑战中淬炼而成,今年夏天的封闭训练中,姜鑫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,技术瓶颈期接踵而至,连续两周,他的实战胜率大幅下滑,他并没有因此气馁,反而更加投入地分析自己的比赛录像,找出问题所在。

“那段时间,我明白了自信不是来自于永远胜利,而是来自于知道自己有能力面对任何情况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正是这种认知,让他在本次锦标赛的半决赛中,面对去年曾击败过自己的老对手,能够顶住压力,在10:13落后的不利局面下连得5分,实现惊天逆转。

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砺自强

赛场上的独立决策能力,源于平日积累的扎实基本功,姜鑫瑞的训练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:清晨六点起床进行体能训练,上午文化课学习,下午三小时技术训练,晚上还要进行战术分析和心理训练,即便如此,他从未放松过对学业的要求,在班级中始终保持中上水平。

“击剑教会我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,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专注。”姜鑫瑞说,“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赛场,也帮助我更好地完成学业。”他的母亲透露,自从练习击剑后,儿子做作业的效率明显提高,性格也变得更加坚韧乐观。

独立,是击剑运动赋予这位少年的宝贵品质,在单人项目中,选手孤身奋战,每一个决定、每一次出剑都需自己负责,没有队友可以依赖,没有暂停可以缓冲,这种“孤独”迫使姜鑫瑞迅速成熟。

“当你戴上面罩,世界就只剩下你、对手和剑,所有的呐喊和指导都被隔绝在外,那一刻,你真正明白什么是自我负责。”姜鑫瑞描述着他在剑道上的感受,这种体验让他学会在压力下保持清醒,在困境中寻找出路,在胜利后保持谦逊。

中国击剑协会青训部主任陈志宏对姜鑫瑞赞赏有加:“在我们培养的年轻选手中,姜鑫瑞展现出了难得的心理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,中国击剑的未来需要这样既有技术实力,又具备强大内心的新生力量。”

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砺自强

随着奖牌挂在胸前,姜鑫瑞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,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代表国家站上奥运舞台,但他清楚,通往顶尖运动员的道路充满挑战。“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,不断超越自己,因为我知道,在剑道上,最终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决心。”

夜幕降临,喧嚣散尽,国家击剑训练中心恢复宁静,姜鑫瑞收拾好装备,与教练一同踏上归途,明天,他又将回到那个熟悉的训练馆,继续在无数次出剑与收剑间,锤炼技艺,磨砺心志,对于这位少年而言,手中的剑不仅是竞技的器械,更是成长的见证——见证着他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,从依赖走向独立,从迷茫走向自信。

剑道如人生,每一次交锋都是与自己的对话,姜鑫瑞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自信,源于每一次独自面对挑战时的勇敢;真正的成长,发生在无人可依靠时依然前行的坚定,在这个十三岁少年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中国击剑未来的希望,也看到了体育育人最本真的价值——塑造健全人格,培养独立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