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期盼后,北京市的击剑场馆内再次回荡起金属交锋的清脆声响,以及孩子们奔跑、跳跃的脚步声,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,青少年击剑训练正逐步回归正轨,在这重启的关键时刻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一个核心理念:“我们的首要目标,不是急于追求竞技成绩的飞跃,而是要让孩子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,重拾对这项运动的热爱。”
重启:安全与乐趣并重的回归之路
对于许多热爱击剑的青少年及其家庭而言,过去的一段时期无疑是特殊的,训练的中断、比赛的延期,打乱了原有的节奏,王钰副秘书长坦言,协会在筹备复训之初,就将安全保障和心理疏导置于首位。“我们深知,孩子们离开剑道的时间不短,身体机能和技战术感觉都需要一个恢复和适应的过程,更重要的是,他们的心理状态需要我们格外关注,有些孩子可能会感到生疏、胆怯,甚至对激烈的对抗产生一丝畏惧。”
为此,北京市击剑协会协同旗下会员单位,制定了一套详尽的复训指南,这不仅包括严格的场馆消毒、人员健康监测、控制训练人数等防疫措施,更包含了一系列旨在帮助孩子“软着陆”的训练方案。“我们鼓励教练员在初期阶段,减少高强度的实战对抗,增加基础技术复习、步法练习、体能游戏以及击剑文化讲解等内容,”王钰介绍道,“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轻松、愉快的氛围中,重新熟悉剑道,找回手持佩剑的感觉,逐步重建自信。”
在王钰看来,击剑不仅是一项比拼速度、力量与技巧的竞技运动,更是一项富含教育意义的“智者运动”,它考验的是临场决策、策略布局和心理抗压能力。“强迫式的、急功近利的训练,只会扼杀孩子的兴趣,尤其是在经历了特殊时期后,我们更应该呵护他们心中对击剑的那份纯粹喜爱,享受过程,享受与伙伴们一同流汗、一同思考、一同进步的乐趣,这比任何一块金牌都来得珍贵。”
价值:击剑运动赋予青少年的多元成长
谈及击剑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益处,王钰的眼中闪烁着热情的光芒,他认为,击剑是塑造青少年品格、提升综合素养的绝佳载体。
“击剑能极大地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与快速反应能力,”王钰解释道,“剑道上的局势瞬息万变,选手必须在电光火石之间观察对手的意图,并做出精准的判断和反击,这种高度的精神集中和快速决策能力,对孩子们的文化课学习同样大有裨益。”
击剑运动有助于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抗挫折能力。“每一次交锋都有胜负,如何面对得分时的喜悦,更能学会如何坦然接受失分,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,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。”王钰说,他看到许多孩子通过击剑训练,变得更加勇敢、沉着和有担当。
击剑所蕴含的礼仪文化,也是其教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比赛开始前的敬礼,结束后的握手致意,这些细节都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孩子尊重对手、尊重裁判、尊重规则,这是一种源自欧洲贵族传统的绅士精神,与我们东方文化中崇尚的‘礼’是相通的。”
王钰特别强调,重返剑道的快乐,正源于对这些内在价值的重新体验和感悟。“当孩子们不仅仅是为了输赢而挥剑,而是开始享受策略博弈的乐趣,享受突破自我的成就感,享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砥砺的情谊时,他们才能真正与这项运动建立长久而深厚的连接。”

展望:营造健康积极的击剑发展生态
作为协会副秘书长,王钰对北京市青少年击剑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与期待,他表示,后疫情时代,协会的工作重点将围绕“普及”、“提高”和“文化培育”三个维度展开。
在普及层面,协会将继续推动击剑运动走进更多校园和社区,降低参与门槛,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这项被称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的运动。“我们将组织更多面向零基础学生的体验课、公益讲座,并协助学校建立击剑社团或校队。”

在提高层面,协会将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和教练员、裁判员培训体系。“我们会组织更多元化的赛事,不仅有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性比赛,也会有面向广大爱好者的等级赛、趣味赛,让每个层次的孩子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,提升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理念至关重要,我们要确保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,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。”
在文化培育层面,王钰希望未来能更多地挖掘和传播击剑文化内涵,举办击剑历史、规则讲座、体育电影观赏、与优秀运动员互动等活动。“我们想告诉孩子们和家长,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它更是一种文化,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精神修炼,深厚的文化底蕴,是这项运动能够持续吸引人、打动人的根本。”
望着剑道上重新活跃起来的小小身影,王钰倍感欣慰。“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,眼中重燃的斗志,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动力,北京市击剑协会将一如既往,致力于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、快乐、充满挑战又富有人文关怀的击剑环境,让我们共同努力,守护这份重回剑道的纯粹快乐,陪伴孩子们在方寸剑道上,书写属于他们的成长篇章,收获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。”

    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