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,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回荡在空中,十几个孩子穿着白色的击剑服,手持花剑,在剑道上灵活地移动、进攻、防守,他们的眼神专注,尽管戴着面罩,却掩不住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,这一幕,正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近期最乐见的场景。

“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它更是一种教育方式,能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、纪律性和抗挫折能力,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疫情过后,我们看到孩子们重回剑道时的那种兴奋和快乐,这正是我们推动击剑运动回归的初衷。”

重回剑道:快乐与健康的双重回归

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,北京市的青少年击剑活动正在有序恢复,王钰介绍,自去年底以来,全市已有超过30家击剑俱乐部重新开放,累计接待近5000名青少年学员回归训练。

“孩子们回来的那一刻,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眼中的光芒,”王钰说,“有的孩子一进门就冲向剑道,甚至等不及换好服装就拿起剑比划起来,这种热情让我们非常感动。”

为了确保安全回归,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案,包括限制训练人数、保持社交距离、定期消毒设备等,协会还推出了“重返剑道”系列活动,通过趣味比赛、技术挑战等方式,帮助孩子们重新适应训练节奏。

“我们不追求立即回到高强度训练,而是循序渐进,让孩子们重新发现击剑的乐趣,”王钰强调,“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这个过程,而不是急于出成绩。”

击剑运动的教育价值

王钰认为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。“在这项运动中,孩子不仅学习如何进攻,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防守、如何等待时机、如何面对失败。”

她分享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:一个十岁的小学员在疫情前曾因一次比赛失利而沮丧不已,几乎放弃击剑,但在回归训练后,教练通过耐心的引导,帮助他重新认识失败的价值,这个孩子不仅技术有了长足进步,心态也更加成熟稳定。

“击剑教会孩子的不仅是体育技能,更是人生课题,”王钰说,“如何面对挑战、如何尊重对手、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——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。”

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
创新教学方式适应新常态

为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,北京市击剑协会创新性地开发了多种教学方式,王钰介绍,协会联合多家俱乐部推出了“击剑+”课程,将击剑与数学、物理、历史等学科知识相结合。

“比如我们在教学中会讲解剑条弧线的物理学原理,或者介绍击剑运动的历史渊源,”王钰说,“这样不仅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,还能帮助孩子理解击剑背后的科学文化内涵。”

协会还开发了线上教学平台,提供技术指导、体能训练和比赛分析等服务。“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偏远地区的孩子,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击剑运动。”

让击剑走进更多孩子的生活

谈及未来,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。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多少冠军,而是让更多孩子能够体验击剑的乐趣,从中受益。”

协会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,推动击剑运动进入更多校园。“我们正在开发适合校园开展的简化版击剑课程和器材,让更多学校能够开设击剑课。”

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
协会还将组织更多交流活动和比赛,为青少年击剑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。“我们将坚持‘快乐击剑’的理念,不让过早的专业化训练剥夺孩子的乐趣。”

在训练馆里,十岁的小学员李同学刚刚结束一场练习赛,虽然输了比赛,但他脸上依然带着笑容。“我喜欢击剑,因为它让我感到快乐,”他边说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,“每次踏上剑道,我都觉得自己像个骑士。”

这种纯粹的快乐,正是王钰和她的同事们努力守护的珍贵礼物。“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绽放的笑容,我们就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。”